
文:#J媽
我們都知道,當媽媽的情緒愈健康,孩子成長也會因而變得更健康。
可是,育兒現場總是陷阱處處,孩子的脾氣總是來去如風。 就像今天早上的茶點時間,我幫孩子剝香蕉,一個不小心就剝斷了,我 21 個月大的寶貝不喜歡斷開兩半的香蕉,哭鬧了一整個小時!我統稱這些莫名奇妙的災難為「香蕉危機 Banana Crisis」,相信很多媽咪都有共鳴,苦笑。
看情緒繪本或用遊戲教具,引導孩子辨識自己的情感,這些都已經在做,暴風雨來臨時為什麼總起不了作用呢?
#蒙特梭利 博士強調,成人跟孩子的相處模式會深深地影響孩子的情緒,腦神經科學亦證實了,親子間的親密感讓嬰幼兒腦部釋放大量愛的荷爾蒙(#催產素),有助管理情緒的前額葉的茁莊成長。
從孩子呱呱落地,原來父母的一舉一動就已經在進行情緒教育了!從父母的每次餵食、擁抱、與寶寶說話、每一次的照顧,孩子慢慢累積出對於父母情緒狀態的經驗。你的動作是優雅的,還是粗魯的?你讓孩子感受到的照顧是溫暖的,還是慌張急燥的?如果是後者,依附關係不穩定,可能就是孩子暴燥難安撫的原因了。
到孩子再大一點,父母情緒狀態仍然深深的影響孩子。孩子未能用語言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,而且擁有這些感受讓孩子很不舒服。孩子每次的脾氣、暴哭,都是在表達這種不安。唯一真正可以安撫孩子心靈的,是父母的耐心與溫柔。但往往孩子眼下的成人都很情緒化,時而溫柔(但愛說教),時而不耐煩,更糟的是因孩子「講極唔聽」突然生氣就用威權下命令規範。
孩子心中恐懼不安地問:我擁有這些感受是安全的嗎?你還愛我嗎?我還值得被愛嗎?
你的一言一行正在給孩子發出甚麼可怕信號?除了不斷的自責與後悔,我們作為媽媽還能做些什麼?一切還來得及嗎?我可以補救嗎?
下次再發生「香蕉危機」時,請好好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,白眼留在心裡反,調整好心情,堅持給予孩子一個有耐性而溫暖的回應。當然,調整心情這回事是需要練習,在這方面,我們其實也和孩子一樣在學習中。多照顧自己,也讓自己腦袋安裝更多正念育兒 的知識,你也能從每天跟孩子的戰場,變成每天跟孩子談情說愛。
只有為孩子一點一滴儲存更多的安全感,災難持續的時間才會愈來愈短。好日子指日可待!
若你想獲得更多 Mamasoul 正念育兒資訊,歡迎關注我們☺️讓我們成為你的同行者,為你育兒路上加油打氣。💪🏼❤️